滨水天然,绿意其中——成都活水公园焕新开园
近日,由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作为联合体牵头方承接的成都活水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如期完工。经过近一年的精心装扮,作为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以“生态文明交流窗口、活水名片、零碳公园”的新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
1
项目背景
Project Background
成都活水公园位于红星桥和华星路桥之间,公园全长约562m,宽约75m,向公众展示了河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活水公园曾获得1998年国际水岸中心“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协会和美国《地域》杂志联合评定的“环境设计奖”(与英国泰晤士河治理项目并列),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2010上海世博会,活水公园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项目被“搬”进了世博园,成为城市实践区中唯一一个室外案例,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被永久保存。
2
总体方案
General Planning
本次活水公园改造以修复整治为主,体现碳中和理念,尊重原创设计,保护为先、永续发展等原则。升级后的活水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公园植物特色,在保持公园植物群落的特殊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梳理园内林下空间,保留现状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清理病残弱和入侵物种,形成部分可进入、可参与的生态空间;优化园区滨水空间,优化生态驳岸、提升活水码头、融合临流观鱼场景;修复破损路面,补充优化“全方位、智能化”先进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改造活水阁、沉淀池、塘床区、活水溪流等核心景观节点并对其进行修复提升,改造环教馆增加科普展示。
1
水生态体验
Hydroecology experience
▲ 植物塘床系统 (陶冶 摄)
本次修复整治工程中,整个活水公园的净水系统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复。公园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等水净化系统,经过生物自然的净化,水质由浊变清重归锦江。
在活水公园建成初期,可将河水由进入时的劣V类水净化为地表Ⅲ类水。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经过锦江水生态治理,进入时的河水水质已基本达地表Ⅲ类水,据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检测,当前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接近地表Ⅰ类水,已远超人体可以接触的标准。
▲ 海绵城市试验平台
净化后的河水流经“鱼腹”“鱼尾”,市民游客可放心在这里开展亲水、戏水活动。在“鱼尾”附近,还可体验一场局部大雨——在海绵城市实验平台处,伴随着模拟的闪电和雷声,人工形成的雨水在地上溅起水花,流下的雨水却没有在地面形成积水,而是通过渗透路面铺装,很快流走,展示出“能喝水”“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理念。
2
城市微森林
Microforest in City
(魏麟潇 摄)
本次提升改造,活水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公园植物特色,针对原有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植物,每株都制定了一对一的保护方案,并新增了智能喷雾系统,以在城市中模拟峨眉山气候的设施,保护植物。同时重新梳理植被,保留原生高大乔木,清理影响公园内植物生态群落生长的杂树和入侵物种,营造出疏密有致、可进入可互动的林下空间,在公园整体绿量不减的同时,供市民游玩的空间也变大了。
3
天然空调房
Natural air conditioner
▲ 捕蚊机分布图
▲ 环教广场 (陶冶 摄)
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特别引入50多台灭蚊设备,采用环保物理仿生技术诱捕吸血母蚊。同时,园区内的“净水”“活水”,以及梳理后疏密有致的植被空间,也已基本消灭了蚊虫繁殖条件。因此,再次开园后的活水公园,将基本实现“无蚊”,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游园体感。
4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张艳 摄)
升级后的活水公园设置了多个点位的碳足迹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园区内碳足迹及碳排放情况,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市民游客可通过园区主入口处的零碳展示大屏,查看公园实时碳排量、碳汇量数据,通过提示,减少自己行为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碳中和、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