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诸暨校区选址于诸暨市城北片区,西临东复线,北至展诚大道,东侧和南侧为规划道路。地块距离诸暨市政府4.5公里,西侧距离浦阳江西江1公里,南侧毗邻诸暨中专、浙江技师学院和规划建设中的绍兴护士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办学条件适宜。 本项目一期规划总用地面积500亩,远期规划预留发展用地300亩。本期规划用地方正,东西向和南北向均580米左右,用地内部原始地貌平整,无明显高差起伏。西侧和北侧均为水塘,用地内现状植被多为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少量的乔木和农田,呈现出良好的湿地环境。

  • 项目名称: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项目地点: 浙江-杭州-临安市
  • 项目规模: 333496m²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诸暨校区选址于诸暨市城北片区,西临东复线,北至展诚大道,东侧和南侧为规划道路。地块距离诸暨市政府4.5公里,西侧距离浦阳江西江1公里,南侧毗邻诸暨中专、浙江技师学院和规划建设中的绍兴护士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办学条件适宜。

本项目一期规划总用地面积500亩,远期规划预留发展用地300亩。本期规划用地方正,东西向和南北向均580米左右,用地内部原始地貌平整,无明显高差起伏。西侧和北侧均为水塘,用地内现状植被多为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少量的乔木和农田,呈现出良好的湿地环境。

 新校区规划建设按照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7000人设计,校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不包含地下车库),一次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工程计划2012年4月动工,于2013年7月完成建设任务。

主要建筑单体包括公共实验教学楼、院系实验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会堂、活动中心、体育馆、综合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以及后勤服务、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等

大学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产生的源泉,是思想碰撞的土壤。古代圣贤于户外授课,在开放公共空间讨论问题;近现代中国教育往往倾向于知识的封闭式单向灌输,“教——学”成为固定模式,缺乏互动性;当代大学的发展则日趋多元化,多样化的交流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教育模式的封闭空间正在被开放自由的交流需求所冲击。

一面是历经50余年风雨洗礼凝练的“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农大精神和诸暨几千年积淀的古越文化底蕴,一面是现代大学模式的多元化需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点上,诸暨新校区将如何营造呢?

大学的扩展或者迁移绝非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在短暂的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之目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单纯从建筑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大学的建筑与环境是有缺失的,从教育学的层面上来思考大学建筑与环境的建设,融入高等教育的理念,以体现大学之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步入著名的高等学府,总会感受到校园里有一种奔涌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你的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东西正是学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与有形之物理环境的复合体。

大学建筑与环境是一种显形的文化样式,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了的文化形态,是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学建筑与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了大学的历史,见证了教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历程。

大学建筑与环境要体现大学之“大”,是指时间上的历史悠久和空间上的的通透旷远,“大楼”之大必须有“大气”恢弘志气象才能承载的下“大家”、“大师”和“大成”之历史功绩和活动轨迹。

同样,大学建筑与环境要体现大学之“学”。“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大学之“学”在于对于高深学问的探索,它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大学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校园建筑与环境的外在形式要有利于师生的自由之思想不受阻碍,发明与创造的灵感不被高大的建筑所淹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术为本的校园核心价值在宽松、和谐、自由休闲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张扬。其一,大学建筑与环境的功能合乎学术活动的要求,研究与交流,教学与科研,生活与工作等功能区的分布应分和恰当、动静结合。其二,学术的自由意味着百花齐放、兼容并包,这是大学校园和中小学校园的根本区别所在。建筑风格和色彩上不应追求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不同建筑语言对大学精神的诠释和表达求得外在形式上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才有了对诸暨新校区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定位和理念。

设计理念

  1. 对话城市——城市之印 山水入园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常家山水国”   

    大学校园所处环境的优劣,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址的选择,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诸暨新校区正北方依托城市山脉,东西两侧有浦阳江环绕,自然山水三面围合呈太师椅之势,无疑是治学建校的绝佳之选。

    规划利用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将北面城市山脉巧妙的因借入校园,成为校园的轴心对景。同时,依托基地东侧规划的城市水溪和浦阳江相连,将浦阳江微缩至基地内,成为贯通校园南北的生态水系,和城市产生关联和对话,引起互动和共鸣。

    自此,校园有了城市的印迹,流淌着城市的血脉,充分展现着城市的魅力。     

  2. 规划结构——根系发展 脉络相通

    核心水系既是浦阳江在校园中的抽象升华,更是整个校园规划发展的根系之所在。整个规划结构独具匠心的引入了有机生长理论,根植于水系的肌理和脉络,把校园的各个功能空间联系起来,核心的南北水系架构为校园的纵向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根基,东西向的涓涓细流与城市水溪环通成为天然的护校河,则使校园的横向发展成为可能。

    水系的架构是校园发展之根基、之灵魂,组团和水系的联系则是校园发展的脉络。校园的公共教学平台、院系教学组团、生活组团和运动组团都沿着核心水系而建,各个组团通过景观大道、拱桥和蜿蜒曲折的亲水连廊等形式和水系相连通,步移景异又通达便捷,校园的发展将生机盎然。

  3. 空间层次——中西合璧 收放自如

    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应该彰显场地所特有的张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摒弃单调的校园格局。校园外部空间应曲直相间、收放自如,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第一层次——构园无格,借景有因   中轴水系蜿蜒曲折,以湿地、驳岸、游步道、亭、廊为主要打造手法,融合了林间漫步、晨曦阅读、课间交往、陶冶情操为一体的功能活动和情景互动。

    第二层次——各个组团间因功能的差异,形成个性和主题迥异的广场空间,如礼仪广场、交流广场、思辨广场和生活广场等。开放的广场空间为非正式交往提供了平台,激发了课堂外的交流和思辨,这也是高等学府和中学校园所最大的区别。

    第三层次——建筑群体采用传统建筑的围与合的手法,形成封闭、半封闭的大空间秩序,单体建筑之间的围合与建筑群体之间的围合相得益彰,形成聚落感,使校园的环境舒适宜人、尺度亲切、氛围和谐。

    第四层次——各个组团内部通过一系列的建筑形体变化,构成了围合和半围合的中庭、天井等具有中式园林气质的校园环境,江南意蕴跃然而出。建筑自身通过空中花园、屋顶平台、交流平台和垂直交通空间将校园空间层次进一步延伸,校园外向化的特质在建筑上得到再现。

  4. 建筑单体——书卷气息 典雅厚重

    建筑设计以校园规划为依据,延续其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和深化具有古典特质、书卷气息,又蕴含时尚文化的生态校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设计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自然,尊重环境,结合地形,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建筑形象力求体现时代性,历史文化性和校园文化气息。

    3)建筑风格统一中求变化,突出重点建筑,在统一中充分考虑院落建筑群之间的识别性和差异性。

    4)注重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可转换性,以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功能变化。

    5)注重建筑内外空间形态的组织和变化,强调空间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重视空间序列的节奏。

    6)充分考虑建筑造型的可观赏性和标志性,注重各角度的景观效果,采用平坡结合的手法,寻求与环境协调,并且能体现建筑的文化特征。

  5. 景观规划——西施浣纱 白鹭相伴

    步入校园,蜿蜒曲折的中轴水系映入眼帘,宛若古越佳人西施——轻盈曼妙,游走其中不由让人浮想起西施浣纱、舍身报国的佳话。校园规划结合基地现有的水生景观和农林学院特色,以这条浣沙溪为蓝本打造湿地校园景观,展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学生之于其间,既有人文园林“雨打芭蕉”的幽幽雅情,又有气势恢弘的、开朗明见的景观大道;既可林间诵读,又可池旁观荷。浣沙溪湿地景观是校园之肾,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必将使校园清新幽雅、脱颖而出,也将成为诸暨的新名片。

  6.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教学相

    学生在高校中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影响校园空间规划的主要因素,本次规划提出校园布局“人性化社区”的理念,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空间的使用者——学生。设计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学习、讨论、自习、交友、交流、集会、活动、锻炼、实践等诸多需求,设计灵活自由的建筑空间形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延伸教学的空间的内涵,鼓励和实现大学生的人性化诉求。

  7. 资源交流——数字校园 平台共享

    校园内的建筑和空间被构思为一个知识交流的渠道和媒介。视觉和数码的联系行通过建筑内表皮、网络架构和空间开放表现出

    来,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使研究和知识视觉化,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成果。通过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高效化、现代化,最终实现数字校园的理念。

    各个功能组团内部的资源都强调完备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例如教室、实验室、院系办公、会议空间等都是面向校园公共开放,使资源得以进行有效调配,减少资源空置与浪费。同时,资源的开放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教与学之间多层次的交往,学生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于图书馆和体育馆这些公共资源,校园也采取了相对开放的模式,对周边高校和市民进行开放和共享,使校园的资源对城市予以积极地反馈。

  8. 农林特色——生态节能 绿色环保

    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建筑与景观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以及浣纱溪湿地景观建立良性的循环生态模式。

    理水环保:设计充分利用浣纱溪湿地水系在各个功能区块间的穿行,通过降水、渗透、蒸腾和浦阳江的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体系,水体的规模已经足以实现自净功能。

    绿化空间的连续性:绿化沿着中轴水系展开,形成核心绿色生态走廊,而各组团之间半围合的绿化空间作为其分支。同时,建筑组团内部的庭院绿化又作为绿化网络的末端衍生,屋顶植被和绿化墙的则成为农林新的实验基地。这些呈网络化的连续绿化空间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感,环境效果得到放大发挥。

    自然采光与通风:通过建筑空间组织,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生态策略,设计充分考虑优化朝向与景观视野以获得最大化的对日照和风源的利用,减少建筑能耗,利于对环境的保护。

    相关技术配套:建议采用中水处理、全封闭垃圾回收系统等环保技术。

    结论

    规划最终形成了一座扎根诸暨土壤、依托母校精神、融合创新理念的充满内涵的大学;一座充满自然生机、人文情怀、青山绿水环绕的生态校园

电话咨询
案例展示
QQ联系